AI重塑市场研究: 12个AI+调研公司深度解析
- 2025-08-05 03:06:06
- 613
从调研流程自动化、数据处理智能化,到洞察生成的效率革命,一场“AI+调研”的变革正在迅速发生。本文精选12家代表性AI调研公司,深度拆解其技术路径与产品特色,带你看懂从工具升级到认知跃迁的每一环,思考AI如何真正改变“怎么研究用户”这件事。
最近这段时间,如果你和我一样,身处市场研究、用户研究或是任何与消费者洞察相关的领域,你大概率会有一种被时代洪流推着走,甚至是被浪潮拍打的眩晕感。AI这个词,已经从一个遥远、被供在技术神坛上的概念,变成了我们会议室白板上的常客、项目方案预算里的关键行、甚至日常工作中无处不在的变量。它不再是锦上添花的点缀,而是正在从根本上动摇这个行业存在已久的地基——那些我们赖以为生的方法论、流程和价值判断。
传统的调研方法,无论是耗时数周、成本高昂的深度访谈,还是大规模投放但只能收获“勾选”而缺乏“心声”的定量问卷,似乎都在一夜之间显得有些“古典”。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专业技能,比如为了一个项目,花上数天乃至一周,反复检查、校对访谈录音的逐字稿,确保每一个“嗯”、“啊”都准确无误;或是面对上千条开放式回答,像手工艺人一样,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进行手动编码,试图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(Themes);再比如,仅仅是安排和协调10位跨国用户的访谈时间,就足以让项目经理的日程表变得像一张复杂的电路图。这些繁琐、重复但又不可或缺的工作,现在都面临着被自动化工具挑战甚至替代的可能。
这并非危言耸听,更不是贩卖焦虑。一批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创新公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,它们带着截然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案,试图回答那个困扰了所有研究人员的终极问题:我们如何才能更快、更深、更准地理解我们的用户?这一切之所以在“现在”爆发,也并非偶然,而是大型语言模型(LLMs)的成熟、云计算的普及以及海量数据可用性这三股力量交汇的必然结果。
今天,我不想只是罗列一份公司名单和它们的功能介绍。我想做的是,结合你提供的详尽资料和我自己的一些观察,带你一起深入这些公司的产品内核,去看看它们各自选择了什么样的路径,试图解决什么样的问题,以及它们共同预示着一个什么样的未来。这更像是一次行业的巡礼,一次对我们自身工作未来的探寻,一次在喧嚣中寻找清晰信号的尝试。
第一站:当“深度访谈”可以规模化,我们得到了什么?
定性研究,尤其是“一对一深度访谈”,一直被视作洞察皇冠上的明珠。它能带给我们的,是冰冷的数据报表无法呈现的、活生生的、充满细节和情感的故事。但它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也同样致命:成本高、周期长、极度依赖研究员的个人能力,导致样本量通常很小(经典的8-12人),结论的普适性也常常受到挑战。
现在,有一批公司正试图用AI来攻克这个难题,它们的核心理念惊人地一致,就是创造一个“AI访谈员”,让深度对话这件事,能够以接近问卷的效率和规模来展开。
Outset.ai:高度可定制的AI访谈设计师
我们先来看看Outset.ai。这家2022年才成立的公司,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市场的关注。我第一次接触到它的理念时,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词是“控制力”。它给研究人员的,似乎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定制的AI访谈机器人,一个数字化的、永不疲倦的、严格遵循指令的研究助理。
你可以设定这个AI的人设,让它听起来像一个亲切的邻家朋友,还是一个严谨的专业技术专家。你可以把精心设计的讨论提纲、甚至是包含复杂跳转逻辑的访谈树(“如果用户提到了‘价格’,就追问这个问题;如果用户对这个功能表示困惑,就展示这段教学视频”)都“喂”给它。它支持视频、语音、文本等多种交互方式,还能跨语言执行,这意味着你理论上可以一个人坐在旧金山的办公室里,同时在全球多个市场与成百上千名用户进行“深度”对话。
它最吸引人的地方,在于访谈结束后的环节。AI会自动转录所有内容,然后像一个高效的分析师团队,从海量的对话中提取出关键主题、高光片段、有代表性的引述,甚至直接生成一份包含数据可视化图表的摘要报告。这个过程,据说能把过去需要几周的手动分析工作,压缩到短短几个小时。
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?想象一个具体的场景:一位产品经理想要测试一款新App的注册流程原型。在过去,他可能要花大力气招募8-10个用户,用一周时间完成访谈,再用一周时间整理分析,最终的报告可能会说:“有三位用户在验证码环节卡住了”。现在,使用Outset.ai,他可以将Figma原型链接直接嵌入访谈,两天内让200个用户在线上完成测试。第三天早上,他得到的报告可能会是这样的:一个清晰的仪表盘,显示37%的用户在验证码环节花费时间超过1分钟,并自动附上15个相关的视频片段,用户在视频里抱怨“这个字体太小了”或“我没收到短信”。这种效率和颗粒度的提升是颠覆性的。它让大规模的定性探索成为了可能,让“质化洞察”也能拥有“量化证据”的支持。
ListenLabs.ai与Chikka.ai:在“追问”与“共情”上做文章
如果说Outset.ai的核心是“定制”和“效率”,那么2023年成立的ListenLabs.ai则似乎更想在“深度”上证明自己。它的宣传重点,在于其AI研究员“Ava”的智能追问能力。
这恰好切中了定性访谈的灵魂。一个优秀的访谈员,绝不是照本宣科的提问机器,而是能基于被访者的回答,敏锐地捕捉到关键词、情绪变化、甚至是犹豫和闪躲,然后用一个“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呢?”或者“能再多说一点关于那次的经历吗?”来挖掘冰山之下的东西。ListenLabs.ai声称它的AI能做到这一点,能理解上下文,进行有逻辑的、非预设的追问。这背后需要的不仅仅是关键词识别,而是对用户意图和潜在情感的深层理解模型。
如果真能实现,这无疑会让AI访谈的质量提升一个台阶。因为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收集,而是在尝试进行真正的“对话”,去探寻用户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感。
而另一家非常新的公司Chikka.ai,虽然其AI也叫Ava,但它的切入点似乎更加感性。它强调的是“AI语音访谈”中的“共情能力”。在它的设想中,AI不仅能问问题,还能用一种听起来很有人情味的、充满理解和耐心的声音与用户交流。这在一些敏感话题的探讨,或者需要建立信任感的场景下,可能会非常重要。比如,收集员工对公司管理的真实心声,或者了解用户在一次糟糕服务体验后的具体感受。一个冰冷的、机械的声音可能会让用户产生防备心理,而一个听起来“共情”的声音,则可能鼓励他们分享更多真实的、未经修饰的想法。
Outset、ListenLabs、Chikka,这三家公司共同描绘了一幅诱人的图景。它们将定性研究从一种“手工作坊”式的精细活,推向了“工业化生产”的可能。这使得我们可以在产品开发的早期,用更低的成本、更快的速度,获得远超以往规模的深度反馈,从而规避方向性的错误。
但我们也不得不冷静地思考一个问题,AI访谈员,真的能完全替代真人吗?
人类访谈员在场时,我们能感知到对方的微表情、肢体语言、语气的微妙变化,这些非语言信息往往承载着重要的潜台词。AI目前能做到多大程度的捕捉和理解?另外,当用户知道对面是一个AI而非真人的时候,他们的回答会不会变得更加“程式化”和“理性”,而缺少了那些即兴的、感性的、甚至略带跑题的真实瞬间?这些瞬间,有时恰恰是洞察的宝库。
更深层次的隐忧在于分析的“黑箱”。AI告诉我们有三个主要主题,但它是如何归纳的?其内在逻辑是什么?我们能否完全信任一个我们无法完全解释其过程的分析结果?此外,AI还能有效地消除人类访谈员可能存在的偏见(比如无意中引导被访者),但它也可能引入新的、系统性的偏见。如果训练AI的数据本身就存在偏差,那么AI访谈员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,将这种偏差大规模地复制和放大。
这或许是现阶段AI访谈工具最大的挑战,也是人类研究员短期内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。AI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效率,而人类的价值,则更多地体现在对复杂情境的共情理解、对战略性问题的定义,以及对AI分析结果的批判性解读和二次挖掘上。
第二站:千人实时在线,“焦点小组”的重生
焦点小组(FocusGroup)是市场研究的另一个经典方法。把6-8个目标用户聚在一个房间里,让他们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自由讨论。它的魅力在于能观察到群体互动中碰撞出的火花。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,比如少数“意见领袖”(LoudestVoice)可能会主导讨论,或者参与者因为从众心理而不敢表达真实想法,组织和执行成本也非常高。
成立于2014年的Remesh.ai,可以说是用AI对焦点小组进行了一次彻底的“魔改”。
你很难把Remesh定义为传统的定性或定量工具。它更像一个“AI驱动的线上百人议会”。想象一下,你作为主持人,面对的不是8个人,而是1000个人。你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,比如“你认为一款理想的咖啡机应该具备哪些特点?”
在几分钟内,成百上千条文字回复涌入系统。在过去,面对这样的信息瀑布,任何人都将束手无策。但Remesh的AI在这里开始发挥威力了。它会实时地对所有回复进行自然语言处理,快速地进行聚类、分析、提炼,然后以投票题的形式,将最主流的几个观点(比如“容易清洗”、“磨豆声音小”、“可以连接手机App”)推送给所有参与者,让他们投票选出自己最认同的。
整个过程是动态的、实时的。你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一轮“提问-回答-分析-投票-再提问”的循环。一场一小时的会话下来,你不仅收集了海量的原始文本,还得到了一份由全体参与者共同“筛选”和“排序”过的核心洞察。它就像一个放大器和过滤器,帮助我们在一大群人中,听清那些最响亮、最普遍的声音。
Remesh解决的核心问题是,如何从嘈杂的群体意见中,快速找到共识。它既保留了开放性问题所能带来的丰富视角,又通过AI和投票机制,赋予了这些视角以“权重”。这让它在很多需要快速验证想法、收集创意、测试营销信息的场景下,变得异常高效。不过,它的局限性也需要被认识到:它擅长发现“共识”,但可能会在无形中压制那些少数派的、离经叛道的、但可能极具创新性的想法。它是一个追求“趋同”的工具,而非“发散”的工具。
第三站:中国本土的激进派与“虚拟用户”的想象力
在观察了众多海外公司后,将目光转回国内,我们会发现一些更具本土特色,甚至在理念上更为激进的探索。Sings.ai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例子。
Sings.ai的发展路径,体现出一种双轨并行的策略,这在中国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显得尤为聪明。
轨道一:将专业研究“平民化”
一方面,它致力于将市场研究的能力,从过去只有大企业才能负担的“重服务”,变成普通个体都能轻松上手的“轻工具”。这背后是对中国互联网生态,尤其是创作者经济和中小企业数字化需求的深刻洞察。
比如,一个短视频博主,想知道A、B两个封面,哪个更能吸引粉丝点击。在过去,他可能只能凭感觉,或者在小范围的粉丝群里问一下。Sings.ai提供的解决方案是,你只需要提出这个需求,AI就能在几分钟内帮你生成一个简单的测试问卷,通过它的渠道投放给匹配的目标人群,然后迅速返回给你一份清晰的数据报告,告诉你哪个方案的吸引力得分更高,甚至用户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。整个过程被极度简化,用户几乎不需要任何专业的研究知识。AI包办了从设计、采集到分析的全流程。这极大地降低了市场研究的门槛,让它从一个“专业学科”,变成了一个人人可用的“实用技能”。
轨道二:走向终极的“虚拟用户”
另一方面,Sings.ai正在探索一个更大胆、也更具争议性的方向,那就是“虚拟用户”。
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科幻。所谓的“虚拟用户”,是基于海量的真实用户数据(比如人口属性、消费行为、兴趣偏好、历史反馈等)训练出来的独立AI模型。每一个模型,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画像的“虚拟人”。从技术上讲,这可以理解为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,用特定消费者群体的专属数据进行“微调”(Fine-tuning),从而让这个模型在思考和回应问题时,能够模仿该群体的行为模式。
当你需要测试一个新产品概念时,你不再需要去真实世界里招募用户,而是可以直接把概念“喂”给成千上万个不同的“虚拟用户”AI。它们会基于自己的“人设”,模拟出真实用户的反应、顾虑、兴趣点和购买意愿。
这个想法如果能成熟,其潜力是巨大的。
首先是效率和成本。你可以用近乎零成本,在一天之内完成过去需要数月、耗资巨大的用户测试。
其次是测试的边界。对于一些非常前卫、甚至有些冒犯性的创意,你可能很难找到愿意参与测试的真实用户,但“虚拟用户”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测试。
最后是动态模拟。你可以调整市场环境参数(比如“假设竞品降价20%”),观察“虚拟用户”群体在不同营销刺激下的反应,进行复杂的市场推演。
当然,“虚拟用户”也带来了深刻的伦理和方法论问题。一个被模拟出来的反馈,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多高?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信任一个AI对我们产品的“评价”?AI的反馈,会不会因为训练数据的偏差,而产生系统性的误导,最终让我们陷入一个自我验证的“信息茧房”?这不再是简单的工具问题,而是触及了研究真实性的哲学根基。
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。但Sings.ai的探索,无疑将AI在调研领域的应用,从“提效工具”的层面,推向了“模拟现实”的全新维度。它代表了一种对未来的极致想象。
第四站:巨头转身,AI如何赋能现有生态?
面对来势汹汹的创新浪潮,那些早已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调研巨头,也并非无动于衷。它们的策略不是推倒重来,而是将AI能力“无缝”地整合进自己成熟、庞大的产品体系中,我们称之为“AI赋能”。它们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存量客户和海量的历史数据,这是它们训练模型的坚实壁垒。
SurveyMonkey&Qualtrics:让每个人都成为更好的研究者
SurveyMonkey和Qualtrics,这两家问卷调查和体验管理领域的巨头,就是典型的代表。
SurveyMonkey推出的AI功能(Genius),更像一个内置在你身边的智能助手。当你不知道如何设计问卷时,它可以根据你的研究目的,一键生成一套结构合理的问卷。当你写出一个带有引导性的问题时,它会提示你并给出修改建议。当你面对成千上万条开放式回答头疼不已时,它可以自动进行文本分析和情感判断。它在做的,是把最佳实践和分析能力,赋能给每一个普通用户,让不具备专业背景的人也能做出质量更高的研究。
而Qualtrics,作为体验管理(XM)的领导者,其AI引擎则更加宏大和复杂。它的野心不止于一份问卷,而是要打通一家企业所有与“体验”相关的数据触点。它的AI所做的,是在这些看似孤立的数据海洋中,寻找关联,挖掘根本原因。比如,它可能会发现,某个地区客户满意度的下降,其根本原因并非产品质量,而是近期客服团队的人员流失导致响应时间变长。它甚至能基于数据,预测哪些客户有流失风险,并智能地推荐相应的挽救措施。这让洞察从“解释过去”走向了“驱动行动”。
Brandwatch&Zappi:在特定领域的垂直深耕
另外两家公司则是在特定领域,将AI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。
Brandwatch是社交媒体聆听领域的王者。它的AI引擎Iris,扮演的角色是一个“异常信号探测器”。在数以亿计的在线对话中,当某个话题的讨论量突然不正常地飙升,或者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情绪突然发生逆转,IrisAI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。它甚至能做到预测,通过分析早期信号的传播速度和网络结构,来判断一个话题是否有可能在未来24小时内成为病毒式热点。它帮助品牌在一个极其嘈杂的环境中,找到了最需要关注的“信号”,实现了真正的危机预警和趋势捕捉。
Zappi则专注于广告和产品创意的“敏捷测试”。它的核心是一个庞大的、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。当你上传一个新制作的广告视频,Zappi的AI不仅会给出一个总体的预测分数,还能告诉你这个分数背后的原因,比如“广告的开头3秒非常吸引人,但品牌Logo的出现时机过晚,导致品牌联想度偏低”。这种可解释性,让AI的反馈不再是一个黑箱,而是变成了可以指导优化的具体建议。
第五站:终极形态?构建你自己的AI研究代理
在我们审视了所有这些公司之后,Atypica.ai提供了一个最为前沿,也最为抽象的视角。它不做现成的工具,而是让你去构建属于你自己的“AI研究代理”(Agent)。
这是一个什么概念?它认为,未来的研究需求是高度个性化和动态的。与其提供一个固化的产品,不如提供一套“能力模块”和“编排工具”,让专业的研究人员可以像搭积-积木一样,根据自己特定的研究任务,去训练和配置一个专属的AI助手。
比如,你可以创建一个名为“竞品分析师”的AI代理。它的任务被设定为:定期抓取所有主流电商平台上,关于三个主要竞品的用户评论,自动进行情感分析,总结出各自的优缺点,并以周报的形式发送给你。这背后,是你将“数据抓取”、“情感分析”、“主题建模”、“报告生成”等多个AI能力模块,按照你的逻辑串联了起来。
你甚至可以创建一个更复杂的“文化趋势预测”代理,让它持续监控TikTok、Reddit、小红书等社交平台,识别新兴的网络用语、视觉美学和消费趋势,并与销售数据进行关联分析,从而在新的市场浪潮形成之前就发出预警。
Atypica的理念,代表了对研究人员能力边界的极大解放。它不再是让人去适应工具,而是让工具来适应人的需求。这对于那些需要解决复杂、独特、跨领域研究问题的资深专家来说,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武器库。它将研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,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“自定义”的高度。当然,这也对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:你不仅要懂研究,还要懂如何“训练”和“指挥”你的AI军团。
综合评述:我们正走向一个怎样的未来?
巡礼至此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条交织在一起的行业脉络:
研究的民主化:从Sings.ai的平民化工具,到SurveyMonkey的AI助手,市场研究的门槛正在被前所未有地拉低。未来,基础的洞察能力或许将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,而是会像使用Office软件一样,成为许多岗位的标配。但这也带来一个隐忧:当人人都能做研究时,如何保证研究的质量和严谨性?“坏的洞察”可能比“没有洞察”更危险。
深度的规模化:从Outset的AI访谈,到Remesh的百人议会,我们看到了一种强烈的趋势,那就是打破定性与定量的边界,试图用量化的效率,去获取定性的深度。这使得“混合研究法”不再是一个复杂的学术概念,而是一种可以轻松实践的工作方式。
从“后见之明”到“先见之明”:从Zappi的创意预测,到Qualtrics的流失预警,AI正在帮助我们从“分析已经发生的事”,走向“预测将要发生的事”。研究的价值,正在从诊断,向预测和决策支持延伸。企业对研究部门的期待,也将从“告诉我发生了什么”,变为“告诉我应该做什么”。
人类研究员的价值重塑:当数据采集、清洗、基础分析等大量重复性工作被AI接管后,人类研究员该做什么?我们的价值,将更多地向上游和下游转移。在上游,是提出更具战略性、更根本性的商业问题;在下游,则是对AI生成的洞察进行深度的、批判性的解读,并将其转化为真正能驱动商业决策、引发组织共鸣的智慧和故事。我们将从“数据工人”,转变为“洞察策略师”和“AI协作者”。
最后的思考
我们正处在一个激动人心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。AI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可能性,但也伴随着对方法论严谨性、数据伦理、以及人类价值的深刻拷问。
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些公司,无论是初创的颠覆者,还是转身的巨头,都只是这场宏大变革的序章。它们用各自的方式,为我们展示了通往未来的不同路径。
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,工具如何迭代,我们必须记住,市场研究的核心,永远是“人”。我们所有努力的终点,都是为了更真实、更深刻地去理解另一个活生生的人,他的需求、他的渴望、他的困惑、他的喜悦。那些在真实访谈中,被访者一个不经意的眼神,一次长久的沉默,或是一段充满感情的题外话,其中所蕴含的洞察,是目前的AI难以捕捉的。
AI是一个强大的新镜头,它能帮助我们看得更广、更快、甚至穿透表象。但最终,如何对焦,如何构图,以及如何诠释镜头下的世界,那份源自于人类智慧、同理心和创造力的判断力,才是我们作为研究者,永恒的价值所在。这条路,才刚刚开始。
- 上一篇:新房在小姑子名下准新娘直接退婚
- 下一篇:车澈在周深生日会上表白李嘉格